在日常教學中,經常有孩子問:“老師,什么時候出去玩呀?”孩子內心非常渴望去教室外自由玩耍,盡情奔跑。相對于室內環境,戶外環境更加開放自由,活動空間更大。但是當前幼兒園活動主要在室內進行,戶外游戲時間不能充分保證或者不能完全滿足孩子的需要,而且戶外活動主要以早操、體育游戲為主,戶外自主游戲開展相對較少,教師對如何開展戶外自主游戲也有不少困惑。近些年來,幼兒園教師的教育觀念不斷轉變,對幼兒戶外自主游戲也越來越重視,在摸索著前進!

在戶外自主游戲過程中,幼兒受到思維以及日常經驗等因素的影響,他們對游戲的興趣點是不同的,教師需要對幼兒有更多的了解。教師應準備好相關材料,在保證幼兒安全的前提下,任由幼兒自由發揮,采取恰當的方式對幼兒鼓勵和支持。在戶外自主游戲開展過程中,往往會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此時就需要教師在恰當的時機,使用科學合理的方式引導孩子。幼兒在游戲時,教師在一旁要及時記錄孩子在游戲中的表現,游戲結束后也要進行“復盤反思”,認真思考指導過程,找出不足。另外,教師在指導幼兒游戲時要觀察幼兒游戲的需要,及時提供幫助和游戲材料。幼兒在游戲中遇到問題時,教師不要過分包辦,適當留白,讓其找到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才能夠促進幼兒在游戲中大膽嘗試,自主探索,從而保證戶外游戲的自主性。所以幼兒教師需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和價值,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例如,在“平衡區”戶外自主游戲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各班幼兒的實際狀況,將“長凳”充分利用,可設置不同難度的獨木橋,通過調整“橋”的長度和坡度,對平衡區游戲活動難度進行控制和調節。為了提高游戲活動的難度,還可以在其中投放一些障礙物,這樣就能夠根據每一位幼兒的鍛煉需求。通過合理投入開放性的游戲材料,既能夠滿足不同幼兒的實際需求,也能夠激發幼兒的創造熱情,讓幼兒感受到戶外自主游戲的趣味性。

“把游戲還給孩子,讓孩子成為游戲的主人”,在戶外自主游戲中,教師要學會轉變角色,蹲下身來,和孩子對話,扮演支持者、引導者、合作者,認真去觀察、分析、解讀孩子的行為,發現孩子的興趣點和需求點。這樣,幼兒在游戲中不僅可以收獲知識和技能,還將獲得快樂,幼兒園才能成為幼兒開展戶外自主游戲的樂園。

自主游戲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體現自由、自主、探索和創造。教師在組織幼兒游戲時只需創設有吸引力的游戲環境與提供適合的游戲材料等,讓幼兒自己設計“玩什么、怎么玩,思考為什么這樣玩,選誰玩”等。教師在游戲的過程中扮演著和幼兒平等的參與者角色,成為孩子游戲活動的支持者與合作者,給予幼兒自主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空間和過程。教師更適合站在幼兒身后追隨,而不是走在前面指揮,要善于放權給幼兒,讓他們認識到游戲是自己的“專利”,對每一個活動步驟、每一項材料,選每一個計劃都擁有充分的話語權,使整個游戲被兒童所主宰而不是被教師的專制導演所控制,要在游戲中發揮幼兒的創造力,因為自主游戲是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自愿進行的活動。自主游戲的主導者應該是幼兒而非教師。幼兒自主游戲的主題、玩具的選擇以及游戲的進行與結束都應該由幼兒自己來決定,而教師則要正確把握介入的時機和方法,從“質問”為“詢問”,由“制止”改為“了解”,尊重幼兒的選擇,也要尊重幼兒暫時的不選擇,才能讓幼兒成為自主游戲的真正主人!

多元的游戲環境才能支持幼兒的自主游戲,根據游戲內容合理地分析地理環境、開發多元游戲場地尤為重要。開放平坦的空間有助于發展幼兒的大動作,幼兒園的角落、封閉的空間對幼兒來說意味著安全、自由和個性化。合理規劃游戲場地,多增加游戲內容及游戲時間,尊重幼兒的興趣與需求,增加多元的自主游戲內容,提高幼兒玩游戲的興趣,這才才能發揮自主游戲的獨特價值以促進幼兒不同層面的發展。

撰稿:望牛墩同舟幼兒園 楊姍

編輯、審核:譚潤芳